当前位置: 电气装置 >> 电气装置市场 >>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制造业和汽车篇
(报告出品方/作者:毕马威)
1、制造业
“十三五”期间,中国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优化了部分落后产能和产业,产能利用率明显回升,由年二季度73.1%的低位,逐步回升至76.5%~78%的区间。“十三五”期间第二产业保持合理增长,~年间的年均增速为5.9%。年中国第二产业总产出为38.6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26.9万亿元,保持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地位。对于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建议》中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可以预计,“十四五”期间,制造强国仍将是主线,在此基础上发挥制造业的创新效应和产业关联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带动下,制造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步伐也有望进一步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会带来海量的数据,过去十多年来物联网、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算力和算法的巨大进步,三者日益融合将形成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将智能制造确定为了国家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体系将进一步与数字化进程相互促进,通过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重塑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推动中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以及数字中国。
“补短板”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靠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放慢,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一些国家或将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技术保护,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发展屡遭制约。《重大问题》文章中提出制造业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预计“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突破“卡脖子”领域的技术封锁,做到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靠。
《建议》中所提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制造业“补短板”的主要发力点。一方面针对核心技术的科研支出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针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将加快,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有力支撑。
“锻长板”提升产业链和制造业集群优势
我国制造业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齐全、高技术的劳动力供给、强大的内需市场等独特的优势。疫情后我国生产端的快速复苏和对外资的持续吸引力都离不开这些制造业的“长板”优势。“锻长板”主要是指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增强我国对国际产业链的影响力。
预计“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锻长板”将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通过新基建打通优势产业链的各环节,实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是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也正在积极部署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都市圈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指引下,将进一步打造以区域为中心、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制造业集群。逐步实现区域间、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升级的良性循环,产业间的协作和升级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带来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乘数效应。
2、汽车
汽车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制造方面,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7%3左右,而且汽车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关联产业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消费市场方面,在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汽车类消费占比接近30%,对社消零售贡献巨大。“十四五”阶段,是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国汽车消费普及度、成熟度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需求逐步被市场认可,获得更广泛的消费基础;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也加快商业化应用步伐,汽车产业必须抓住未来5年的战略机遇期。未来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将重塑汽车行业的格局。
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将近连续40年的快速增长,年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并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保持至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万辆,年和年汽车销量有所下降。年的新冠疫情使得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42.4%,随着国家疫情防控得力和积极复工复产,前三季度汽车销量降幅已收窄至-6.9%,市场的恢复形势持续向好。
新能源汽车占比大幅提升
自年“十城千辆工程”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积累了可观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到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万辆,增长率达61.7%。不过,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减少为.6万辆,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与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退坡有关。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预期将达到万辆,再次实现正增长。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亮眼,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据EVSales数据显示,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年动力电池累计装车约GWh,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约52万座,这些都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在前期快速发展当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近期再次获得国家政策利好。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5年)》,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划出了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按照规划,到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本次《建议》中也再次强调了加快壮大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ConnectedVehicle,简称ICV)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未来智能化高科技产业之一,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人工智能等多行业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产业集群。
从年以车载信息娱乐服务为核心的“车联网”概念的萌芽,到年以行车安全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技术路线的提出,再到年LTE-V2X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确定开启商业化进程,再到年开始用5G逐步替代LTE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至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摸索了10年,其产业路径逐渐清晰,产业前景也逐渐明朗。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加码这一领域,这其中不仅有汽车企业,还有芯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甚至互联网巨头等。随着“新四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车企和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新能源、车联网、无人驾驶解决方案、芯片、5G、高精度定位与地图融合等领域发力,特别是在新基建的浪潮下,以百度、比亚迪、腾讯、华为、金溢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进一步加快了将智能网联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的进程。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在强化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我国也不例外,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发展定位从原来以车联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智能化集成行业转移。顶层设计上,《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12月)》、《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年7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年9月)》等指导性规划文件密集出台。年2月24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推动5G与车联网协同建设,支持优势地区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在战略愿景里提出,到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对未来十五年智能网联在自动驾驶这一重要落地场景中的技术发展路径进行了定调。预计到年,我国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将超过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高度自动驾驶汽车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5年,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在我国得到广泛普及5。
汽车后市场前景巨大由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已形成规模并逐年增加。公安部的数据显示6,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未来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稳步提升和汽车车龄的增加,消费者对于养护和维修将有更强的需求,汽车后市场(aftermarket)7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尼尔森发布的《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元。《建议》中所提到的“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正是对我国汽车市场由增量向存量转变,由新车市场转向用车市场等特征的体现。
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意味着未来汽车政策的立足点将更偏重于使用导向,为汽车消费留出更大的政策空间。近两年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也有提出破除乘用车消费障碍,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等,事实上就是加强使用管理来合理引导居民汽车消费。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冗长,整体而言是一个服务市场,结合汽车使用管理这一政策导向,我们认为以下两大细分领域的发展前景良好:
出行服务是汽车使用管理的一个发力点。出行服务,即基于车辆使用权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网约车、分时租赁、订阅式用车和共享单车等不同类型的新业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移动互联网出行平台、新技术平台和车企三股力量共同促进了这场汽车产业由输出产品向输出服务的转型发展进程,出行即服务的时代已经来到;汽车产业链价值分布的变化引起行业价值的再分配,价值重心向汽车售后和出行服务等服务端倾斜,共享平台成为价值再分配的中枢。
汽车金融与汽车使用管理紧密结合。狭义的汽车金融可以定义为是在汽车销售环节发生的,为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的金融服务,比如汽车金融机构为汽车购买者提供的包括消费贷款、消费分期、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汽车金融从广义上来说是汽车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涉及汽车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流通等各个环节。随着整体购车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车辆所有权的逐步看淡,未来基于使用权的模式创新将会更加多元。纯电动汽车正在实行的车电分离8(换电模式)就是运用汽车金融的一种汽车使用管理模式。
汽车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大型科技企业与大型汽车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大规模合作一直是汽车行业的特点。过去,合作一般是主机厂与政府或供应商之间进行。而近期的趋势是相互竞争的主机厂合作开发新汽车平台或新电池技术。汽车行业也欢迎大型科技企业一同参与开发或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导航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功能模块。
据毕马威观察,在过去一年,几乎所有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均公布了他们在汽车行业的合作项目,其中部分投资超过人民币10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虽然年汽车行业的投资项目宗数有所下滑,但投资总额仍然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投资来自或流向科技公司与汽车制造商建立的新合营公司。那些未正式宣布有意生产成品汽车的科技公司也已将大量资金和高管转移到汽车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中。这些在中国的投资和合作项目或将加快主机厂与其它国外科技公司建立类似的合作关系。
环境与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