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早在公元前1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到了17世纪70年代,荷兰的看门人列文·虎克有一天透过两块镜片偶然发现镜片后面的小铁钉一下子变大了好多倍。这个发现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于是他动手做了一个金属支架和一个小圆筒,把两块镜片分别装在圆筒两头,还安上旋钮,来调节两块镜片间的距离。这样,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就诞生了。”第一台显微镜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亚斯·詹森是眼镜制造匠他于年左右发明了显微镜。它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制作水平还很低。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第一台雷达年初,瓦特开发出一部能够接收电磁波的设备。当年6月,瓦特领导的团队赶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部雷达。高高的铁塔是这部雷达的最显著特征,高塔之间挂列着平行放置的发射天线,而接收天线则放置在另外的高塔上。同年7月,这部雷达探测到海上的飞机。年5月,英国空军决定在本土大规模部署这种雷达,称为“本土链”(ChainHome),到年4月,本土链雷达工作状态趋于稳定,能够探测到Km以外的飞机;到了8月,已经有3个本土链雷达站部署完毕。而到了年初,投入使用的雷达站增加到20个,形成贯通英国南北的无线电波防线。年,二战爆发。英德之间的不列颠空战成为雷达大显身手的舞台。本土链雷达网多次探测到德军的空袭,并为己方拦截机提供引导信息。也许,德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本土链的威力,因此自始至终都没有对那一个个看来莫名其妙的高塔进行轰炸或干扰。第一只电子管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爱迪生效应”——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生一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这股神秘的电流是从哪里来的?爱迪生也无法解释,但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发明注册了专利,并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后来,有人证明电流的产生是因为炽热的金属能向周围发射电子造成的。但最先预见到这一效应具有实用价值的,则是英国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Forest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第一只晶体管年,贝尔实验室开始对包括硅和锗在内的几种新材料进行研究,探索其潜在应用前景。一个专门的“半导体小组”成立了,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约翰·巴丁(John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Brattain)。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在71年前的今天,实现了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也就是上文所述的基于锗半导体的具有放大功能的点接触式晶体管。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左)、布拉顿(右)和肖克利因为晶体管的发明,共同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年12月23日,第一个基于锗半导体的具有放大功能的点接触式晶体管面世,标志着现代半导体产业的诞生和信息时代正式开启。点接触式晶体管:把间距为50μm的两个金电极压在锗半导体上,微小的电信号由一个金电极(发射极)进入锗半导体(基极)并被显著放大,然后通过另一个金电极(集电极)输出,这个器件在1kHz的增益为4.5。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年3月16日,波波夫出生于俄国皮尔姆省上图尔斯克县图尔英矿山工人镇(现名红图尔英斯克城)。年,波波夫研制出接收机后,首先把它应用在雷电的检测方面。原来,波波夫和他的助手雷布金观察到,雷雨时,天空中放出的闪电,在他们制作的金属屑检波器上也有反应。这个现象启发了他们。于是,波波夫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进行实验。在年6月的一个夜晚,当雷雨交加时,他用接收机成功地记录下了空中的闪电。他把这台装置称为“雷电记录仪”(也叫做“雷雨指示器”)。这台雷电记录仪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虽然这台接收机还没有应用到通讯方面,但是它却可以记录出几十公里范围内雷电的信号。年,俄国29岁的青年波波夫得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的消息后,高兴地对朋友说:“我要是指挥电磁波,就可以飞越整个世界!”有了远大的抱负后,他就向自己的目标发起了冲锋。他吸取其他几个外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有一次,波波夫在实验中突然发现,接收机检查电波的距离突然比往常增大了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一根导线搭在金属屑检波器上。他把导线拿开,接收机的电铃就不响了;把实验的距离缩小到原来那么近,电铃又响了起来。波波夫由此受到启发,研制出无线电天线,经过实验证明,使用天线可使传递距离剧增。年,波波夫在俄国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年3月,波波夫在俄国圣彼得堡操纵自己制作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拍发了“亨利希·赫兹”一词,以表示对这位电磁波先驱者的尊敬。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封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