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渴望制造出与自身功能相似的机器,能够取悦或服务人类,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就有了“机器人”的雏形,如春秋时期鲁班发明的木鹊、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等。
“机器人”一词于年由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剧本《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提出,该剧塑造了一个名叫“Robot”的不知疲惫的机器人形象,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对机器人的渴望。年,美国乔治·戴沃尔设计制造出圆柱坐标型数控自动机械,将其命名为IndustrialRobot(工业机器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通常由执行机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传感系统组成。执行机构是机器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实体;驱动系统是向执行系统各部件提供动力的装置;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机器人的作业指令与反馈信号,支配执行机构完成指定的运动和任务;传感系统采集机器人位置、速度等信息,保证机器人运动、位置及姿态的精确控制。因此,工业机器人技术是一门集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各个学科必须要深入了解,融汇贯通,才能在此领域做出成绩,包括个人和团队。
世界各国不断增大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投入,相继出现了诸多知名品牌,如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安川、中国沈阳新松等。
多种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不断被研发并应用到装备制造过程中,包括喷涂、检测、抛光、制孔、焊接、去毛刺、上下料等,覆盖了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汽车、风电等诸多领域,其典型应用包括汽车壳体机器人焊接、风电叶片机器人抛光、飞机结构件机器人制孔、火箭发动机喷管机器人去毛刺等。
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工业机器人功能精细化、应用智能化优势明显,产品应用领域正在飞速拓展。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实力持续增强。截至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
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均有所突破,国产核心零部件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增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化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