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气装置 >> 电气装置发展 >> 关注中小学实验室用电设备安全隐患的识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作者杨觊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装备的能量,技术的方向!《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科技类期刊。
对中小学实验室用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探讨导致此类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并针对实验室用电安全的问题,从用电设备的标准化配备、安全管理体系与检查机制、师生用电安全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对策,对减少中小学校用电安全事故,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标准化
教育部于年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并于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在两份文件的指导下,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加大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对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改造升级,一大批高新设备与精密仪器进入中小学实验室。
在硬件条件改善、安全管理工作外包、理科实验室常态化开放等一系列背景下,如何把用电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的财产安全,成为当下中小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小学实验室存在的
用电安全隐患
中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用电安全隐患包括因电致燃、人员触电、设备短路、电气故障等。从根源上分析,大致可以从用电设备及教学仪器的设施配备、日常使用维护、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标准化的校园管理几个环节把控。国家安全用电设备标准的更新、新仪器设备的引入,也对原有的实验室用电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用电设备老旧配备不完善不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要求
(1)插座老旧、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依据GB.3—《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2—5部分:转换器的特殊要求》、GB.7—《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2—7部分:延长线插座》、GB/T—《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三个国家标准的规定,自标准实施起,固定插座、延长线插座及转换器插座中三孔、两孔插头共用三个插孔的插座面板被禁止生产。但部分学校在新国家标准颁布前建设的各类教学实验室中,使用的仍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不符合新国家标准的三孔共用型插座。
除此以外,一些合格插座在长时间使用中也会出现插拔不畅、防水挡板故障、插孔安全门不能闭合等问题。由于学校方面不能及时了解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标准更新情况,此类问题一直没引起足够重视,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安全用电事故。
(2)配电箱内未安装起二次防护作用的绝缘挡板。依据GB/T.21—《低压电气装置第4—41部分:安全防护电击防护》中第.2.2.3条规定:当绝缘外护物有不用工具或钥匙能打开的盖或门时,盖或门打开时能触及的所有可导电部分,应设在防护等级不低于IPXXB或IP2X的绝缘遮栏后面,以防止人员无意识地触及该可导电部分,且该绝缘遮栏应只能用工具才能挪动。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实验室都配备有独立的配电箱,常态下配电箱箱门处于闭合状态,可用钥匙或开关直接打开,并非完全锁死。依据上述标准的要求,在配电箱门打开后,应有防止线路外露的绝缘挡板,以防止师生触及可导电部分。但部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对配电箱内二次防护的绝缘挡板的功能及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未在配电箱内安装绝缘挡板。一旦有师生打开配电箱门,接触导电线路触电的风险极高。
(3)配电箱特定部位未设置安全标识。依据GB—《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中第4.2.3条规定,在有可能发生触电危险的电器设备和线路(如配电室开关)处,应设置防触电安全警示标识。图形为黄底、黑框内标闪电图形的三角形警告标志。依据GB—《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5.2.10条规定,配电箱内回路编号应齐全,标识应正确。目前,学校对于配电箱外的安全警示标识已基本做到全覆盖,但对箱内线路的标识应齐全的要求缺乏重视,部分学校未能按标准要求标明对应回路名称。
2.安装调试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隐患
(1)施工方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用电安全隐患。在中小学校实验室改建、新建过程中,施工方在实验室布线、师生实验台用电设备搭建、电气设备安装等环节均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在学校进行用电安全验收、排查的过程中,出现过实验室内教师实验台的插座未连接地线、墙面暗盒插座与开关安装不牢固、边缘存在较大缝隙、配电箱进出线路与箱体间未做隔离保护、箱内残留有安装时的碎石杂物等问题。
(2)私接线路。由于实验室内预留插座不足,在临时增加某项用电设备时,极少数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的校方人员会要求校内电工临时从配电箱私拉导线至用电设备上。这种私拉线路、不做任何防护措施、明线铺设的行为极易造成人员触电的严重安全事故,应予以绝对禁止。
(3)配电箱安全区域内放置易燃物品。依据XF—《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第7.8.2条规定,电气设备周围应与可燃物保持0.5m以上的间距。在实验室日常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应避免在配电箱半径0.5m范围内放置纸箱、书本、墩布、化学试剂等易燃物品,以有效避免因电致燃的安全风险。
(4)未按要求对剩余电流保护设备进行安全试验。依据GB/T—《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标准中第7条规定,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投入使用后,用于手持电动工具和移动式电器设备和不连续使用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试验。由于寒暑假、法定节假日期间学校教室较长时间空置,会对部分用电线路暂时停止供电,使得其漏电保护装置未连续使用,因此其漏电保护功能是否正常工作、保护反应时间是否在要求范围内、是否失灵等存在不确定性。若未提前进行安全试验,一旦发生漏电、触电、过载等情况,不能及时断开电路,会造成重大人员及财产损失。
剩余电流保护器安全系数的补充说明(参考百度资料):中小学校实验室一般情况下配备的剩余电流保护器为动作电流30mA、作用时间≤0.1s的型号。就人体触电时的摆脱电流而言,男性为16mA,女性为10.5mA,儿童较成人更低。在较短时间内,电流在30mA以下暂时不会产生生命危险;电流达到50mA就会引起心室颤动,使人产生生命危险;而达到mA以上则会致人死亡。小于0.1s的作用时间是因为人的心脏每收缩扩张一次有0.1s的间歇,而在这0.1s内,心脏对电流最敏感,若电流在这一瞬间通过心脏,即使电流较小,也会引起心脏颤动,造成生命危险。
3.防范意识不强缺少现场演练和培训
师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对实验操作安全较为重视,但对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