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气装置 >> 电气装置优势 >> 我国能源界的又一项世界第一有你的工厂一
自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迄今即将满两年,储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其发展与成熟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成本不断下降,产业链布局日渐完善,市场潜力广阔,年我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为43.4GW,位列全球第一。
那么,储能究竟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工商业用户如何通过安装储能获益?国内外储能行业存在何种差异?让我们一起揭开这项能源转型关键技术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储能储能是通过特定的装置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的技术。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能主要指电能的储存,广义的电力储能技术是指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储存设备。
根据存储介质不同,储能可分为机械储能、电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类储能五大类,如下图所示,每类不同的储能技术又包含更多不同的应用形式。
传统储能的主要代表是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起步早,技术相对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与之相对的是新型储能,即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的优点,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可部署,亦可以大规模或分布式布局。值得一提的是,用户侧储能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充电宝”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伴随着随机性、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以及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交互式设备大量接入,电力系统“双高”“双随机”的特征进一步凸显,电力系统在供需平衡、系统调节、稳定特性、配网运行、控制保护和建设成本等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新型储能作为优化电力系统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发挥着类似“充电宝”的作用,在风电、光伏大发时或用电低谷时充电,风光出力小或用电高峰时放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成为稳定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支撑。
具体来看,新型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不同环节均体现出独特的价值,需求渐趋刚性。在发电侧,新型储能与风光电配合装机,能够平抑其波动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电网侧,新型储能可以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维护其安全稳定运行;在用户侧,在拉大峰谷价差、设立尖峰电价的政策背景下,工商业用户安装储能的经济性更是显著增强,不仅可以降低用能成本,还能通过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削减、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方式获取收益。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车道”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基建”,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到地方各层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已进入“快车道”,多地加速布局储能建设。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止年,我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为43.4GW,同比增长21.9%,位列全球第一;今年亦延续了迅猛增长势头,GGII数据显示,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12.7GW,是年全年(3.4GW)的3.7倍。
尽管我国的储能装机规模全球第一,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储能与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比例(简称“储新比”)明显偏低,年我国储新比约为6.7%,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储新比已达15.8%。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外电力结构的差异——欧洲由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受限,很早就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对储能进行相应补贴,现户用储能已率先起量;美国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强制配储等方式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我国储能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尽管储新比较低,但在具有“坚强电网”架构和高比例的调峰火电的背景下,新能源仍然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浙达能源(ZD·POWER)是全国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拥有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我们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顶尖合作伙伴,为广大工商业企业提供储能、屋顶光伏、BIPV等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帮助工商业企业安全稳定用电、降低用能成本,并通过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削减、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方式获取收益。同时,浙达能源依托神灯精灵与节碳精灵,提供电力交易、用电监测、用能优化、节能增效、能量管理、碳资产管理等企业侧一站式能源服务,满足用户购电、省钱、用能、节能的全链路需求。
放眼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随着光伏平价上网、风能、潮汐能等进一步并入电网,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国的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关联性将更加紧密,制度环境与市场机制将日趋成熟,新型储能行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