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装置

长文储能江湖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发布时间:2023/3/30 18:32:54   

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好久以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豪迈地表达了对储能板块业务的期望: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早在十年前,“汽车大王”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

朋友,也许你没注意过,比亚迪的简称是BYD,全称“buildyourdreams”,意思是:“成就梦想”。

另一位行业大佬,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也曾积极预测:储能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动力电池,可以用万亿来衡量产值。

是的,这是储能相关所有心怀梦想的人共同预测:那是以万亿计的产值!

现实也似乎在推波助澜。今年4月14日,北京,加速升温的春天里,一场盛大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拉开帷幕。宁德时代、天合储能、上能电气、上海电气、华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科华数据、比亚迪、阳光电源、索英电气、科陆电子、远景能源等等,多家企业参与其中。

再往前,3月17日,由华为主导的首场智能光储大会在北京举办,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到过现场的媒体兄弟告诉我:嗯,一场让你不会觉得无聊的活动。

这个春天,无数的人又说起同样的话:储能的春天真的来了!

但这样的话,我们也听了至少四年!我们常常以为春天快来了,却发现进入了冬天;我们以为产业陷入死局,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政策或“相关部门”,又会给你一点春天到来的意思。

过去的两三年,储能产业里,一些企业的日子,真是太难了!我们甚至忍不住用“可怜”来形容。

特别是那年春天,原本趁着年市场行情井喷,打算在当年大干一场的储能商,突然发现:单是活下去就几乎用尽全力。

我曾问过一位储能商,为什么在品宣上不高调一点?他委屈:我们能活着都不错啦,都低到尘埃里去了,咋高调啊?

在光伏领域,如果你问问那些布局了储能业务的企业,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的储能业务做得怎么样?回答要么是业务停滞,要么只在国外,要么还是亏损——能在储能业务上赚钱的企业,实在是寥寥无几。

不止一位储能企业高管曾向黑鹰光伏有类似感慨:“从来没有一个新兴产业像储能这样,还没开始大家就拼得你死我活了,苦哈哈的,都不挣钱。”

年下半年,也不止一位储能企业朋友向黑鹰光伏“有没有合适的人或者企业,我们有几个项目想卖掉了,公司快活不下去了,我们准备撤了!”

“碳中和”大潮下,储能之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遥想十二年前,比亚迪在深圳坪山了建设了国内首个锂电储能电站。

转眼间,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在中国的历史已有十年。这十年里,储能行业几经沉浮,充满了波折与不易,一大批从业者和领军企业推动储能从示范走到了商业化的门槛前。

十余年后,作为“探路者”之一,比亚迪再次站在“风口浪尖”。宏观层面的利好,常常会被一些“小道消息”打落低谷。

年11月16日,年青海光伏竞价项目对储能系统采购进行公示。在标段1(65MW/MWH)的中标候选企业中,比亚迪以1.06元/wh的价格刷新了去年的投标单价新低。

犹记得年初1月的时候,加上施工工程的成本,系统报价差不多在2.5元/wh以内。比亚迪的上述投标价格直接砍去了一半多,这样的低价:谁能不吃惊?

由是,比亚迪和它的1.06元/wh为年储能市场惨烈的价格战划上了一个并不算圆满的句号。

十余年的漫长积累,尤其在电动汽车的带动下,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下降超过了85%,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被众多企业(包括光伏产业的大佬们)看好的产业,目前仍遭遇巨大困境。

万亿产值的“梦想”背后,此前,中关村储能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判断,年储能年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对-年电池储能市场的预测指出,预计年,全球电池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57亿美元,预计到年将增至73亿美元。

但据黑鹰光伏了解,对于很多储能相关企业而言,长远的“天问”依然让人困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如果一句话:储能的钱到底在哪里?

一个被能源界、电力界等都视为必然崛起的希望产业,缘何在两三年里基本停滞不前?它的发展到底面临哪些掣肘?这个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储能的未来到底会怎样?本文分为六大部分:

一、战场变化与洗牌

二、储能电站质量拷问

三、系统集成之困

四、储能五座大山

五、群雄逐鹿的乱战

六、我们需要怎样的政策?

附:储能全产业链生态图谱

钢铁侠”马斯克、“汽车大王”王传福、宁德时代黄世霖等三位大佬的伟大梦想背后,储能的商业化进程显然并不顺畅。

比如,截至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储能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6%;而比亚迪的储能业务,则并只体现在营收结构的“其他”项目中,对于营收的贡献不超1%。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统计的数据,过去的两年,在有些季度,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甚至出现了同比下降。虽然整体增长,但增幅颇为有限。这对此前数年来习惯从增长走向更快增长的业界来说,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风向并没有变,储能的机遇风口仍然在。过去一年多来,无论是在地理区域上,还是细分场景中,各类与储能相关的鼓励政策源源不断,储能被寄予众望的大势并没有逆转。只是时下的储能产业,就如同小镇青年一般,既有着强烈向上生长的欲望和野心,然而也容易迷失在真伪难辨的市场需求前。

在年以来,以电网侧为代表的储能浪潮驱使下,储能商提高了对未来的期望。但商业模式依然模糊不明,以及细分市场局部萎缩(用户侧尤为突出)的现状,显然让众多公司感到无所适从。

一方面,和储能有关的政策依然在延续、完善。两年多以来,在中央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几乎所有可能用到储能的地方都有相关文件出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针对现货、辅助服务、光储充、商业楼宇、梯次利用、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并网乃至绿色产业目录在内的储能文件家族。

不过另一方面,虽然各种文件林林总总,但能切实激发市场动力的政策却屈指可数。有些政策创造了真需求,有些不能说是伪需求,但在成本核算之下,实在难以为继,市场规模也聊胜于无,暂时只能起到摇旗呐喊助长声势的舆论效果。

上述所列文件政策中,有些甚至是踩了刹车。如你所知,发改委在年5月正式公布的《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储能电站不可列入输配电成本,这对电网侧储能发展的制约影响不言而喻。而蒙西电网“两个细则”版修订稿,则让调频补偿价格直接腰斩。政策的不稳定,很容易导致刚集结起来的投资力量溃散。

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一些政策能创造需求,但安全和成本才是需求的基础。

过去两三年,储能的相对沉寂和挣扎,根本原因即在于投资收益的不可控因素,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在国内外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影响下,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阻碍力。

相比年,和两年,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矛盾更为突出。外有韩国储能电站连番起火,最终被迫全行业扫荡式整顿的启示;内有国内多起事故发生后,官方舆论语焉不详,业界则噤若寒蝉,从而以讹传讹导致病毒式恐慌。这些都让业主、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难免顾虑重重。

最新的消息是,当地时间年4月6日,韩国一光伏电站储能系统(ESS)起火,烧毁面积达22平方米,共造成约4.4亿韩元损失(约合人民币万元)。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后指出,着火点在储能单元内部发生,其电芯供应商为LG新能源。

(韩国在一年多时间里储能电站起火20多起。图为韩国通产资源部发布储能事故调查报告书)

事实上,不仅是在韩国,在中国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储能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

根据[储能之声]调研:国内储能在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虽然鲜有正式的通报和报道,但事故是客观存在的,这也一度成为储能圈内争议的焦点。

而这些事故的背后是多重原因造成的。过去几年,储能市场逐渐升温,各路资本相继进入。在行业的初期,市场难免鱼龙混杂,既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独角兽,也有大量企图赚快钱的中小企业。

在市场不成熟的前提下,从业主、投资商到设备商,更在意的是价格和成本,对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安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同时,起火事故的背后还折射出现有监管能力的缺失。与电动汽车行业多项国家标准相比,储能行业的国家标准还不到20项,且其消防安全国标至今不存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广义的安全还包括质量及寿命问题。以AGC储能调频为例,按照设计寿命,电池组深浅组合充放需保障3年以上,但在一些电站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电池跟调度指令跟的太狠,衰减得过快,本身充放值也未达到理论数据,以至才投运半年就需大规模更换,这不仅存在质量隐患,也意味着原有的全周期投资收益逻辑完全不能成立。

在成本问题上,由于近来一些关键原材料价格维持较高位置,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并未显著下滑。不过,TV莱茵最近针对储能商做过一次调研,有高达64.3%的储能商认为未来三年内储能电池(pack)的价格会降至0.8元/wh以下,将比此前的1-1.2元/wh有较为显著的下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乃至整个系统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趋势。成本突破临界点,就是抵近商业化的时刻,行业也无可避免的到了大洗牌的前夜。

和国外市场独立系统集成商较为活跃不同的是,中国储能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玩家都在向集成方向走,电池和PCS等设备厂商、风光设备厂商、项目开发商、电网公司、电动车企,各路力量都涉足到系统集成乃至项目投资。

做系统集成或项目投资,虽然比单纯的设备供应利润更多,但也需要公司具有更为雄厚的财力。

中国储能市场的设备供应商,多数为从动力电池、光伏和电力设备等行业跨界而来。目前的储能市场,还不足以支撑起一家以储能为主业的独角兽,也不足以让跨界而来的大公司,倾注公司主要的资源来扩张。

储能产业过去两年之所以有疲惫之感,和市场上过往几年在储能行业风生水起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在其它主业上遭遇困境,从而拖累了行业的整体进取表现。

BNEF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扩大、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电池和PCS厂商将逐渐回归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具有更强财务能力的能源企业、工业企业将成为主要的项目开发商。

那么,随着这个回归的过程,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更多的是电池公司),企业主营业务群协同良好的公司将会脱颖而出,他们既具有成本和产品优势,也拥有良好的财务基本面,很容易通过几场关键的厮杀战,将尾端的公司淘汰出主战场。

不过,由于储能场景丰富多样,差异化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还是可以给大小玩家创造不同的空间。单就最近两年来看,中国储能市场,依然会有不少亮点值得期待。

年初的消息是,包括安徽合肥市、陕西西安市、广西贺州市、湖南、海南、河南焦作市、青海等7省/市已经明确出台了光伏配储能相关补贴政策,最高1元/干瓦时!

同时,广东、陕西、吉林、内蒙、安徽、甘肃、湖北、宁夏、青海、西藏、云南、广西等12个省将“光伏+储能”写入了“十四五”规划。这就意味着,宏观与理论上,储能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

特别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972.html

------分隔线----------------------------